今年清明节,网上扫墓、代扫墓等新的扫墓方式开始取代传统的扫墓方式,成为主流,一股文明低碳的新风迎面而来。
持续多年的改变习俗引导,使改变正在发生,日益增多。
烧纸放鞭炮少了,用花寄托悲伤多了;葬礼少了,简单的葬礼多了;硬化墓少了,生态节地安葬多了。未来,它不再是面子,也不再是负担,而是生命篇章的尾奏。音符简单端庄。
殡葬继承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横向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各个方面,落户于每个家庭。殡葬改革涉及传统创新、权益分配和秩序重塑,难以一蹴而就。相反,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工作很长一段时间。
深化殡葬改革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所有重视殡葬工作的地方党委,这些地方殡葬改革都是生动的。无论是江西、江苏等地五级党委书记,还是山东沂水的“便民礼葬”,都体现了地方党委、政府对殡葬改革的重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期待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殡葬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和方法推进,加强监督考核,不断激发改革的强大动力。
深化殡葬改革需要民政部门敢于承担责任。民政部门是殡葬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推进殡葬改革的主要责任部门。地方党委是否重视殡葬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政部门的努力和行动是分不开的。
各级民政部门要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行动,充分利用高质量发展、农村振兴、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利机遇,积极向党委、政府报告,推动殡葬改革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地方党委工作总体领域。做好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助理,协助改革方案的论证设计和风险评估。加强部门联动,推动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形成促进殡葬改革的协同作用。
深化殡葬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有效投资。殡葬改革是对旧思想、旧习俗的放弃,是对新思想、新方式的接受。无论是放弃还是接受,基于资源投资的宣传指导、制度激励和媒体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继续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投入,布局建设更多公益性安葬设施,增强基本殡葬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选择生态节地安葬方式提供物质载体。逐步完善惠民殡葬政策,免费提供基本殡葬服务,奖励和补贴选择生态葬礼,增强人民群众殡葬改革的成就感。
继续加强改变习俗的引导,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教育约束作用,通过媒体报道、典型宣传、活动、文化挖掘等方式促进文明新风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