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行业相比,殡葬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群众误解较大,其中充斥着各种封建习俗。遗体运输作为直接展示殡仪馆服务的一个窗口,在殡葬过程中对群众的基本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殡葬改革是指积极推进火葬,改革土葬,打破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厚葬和土葬的习俗,殡葬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火葬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土葬形式,科学的殡葬形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然而,与传统殡葬相比,殡葬改革是一个新事物和新概念。政策的理性内容和基层实践的社会基础具有社会适应的现实。政策的灵活性空间、习俗的障碍和殡葬费用的转变是地方制定殡葬改革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单纯追求火化率,用火化率衡量殡葬改革成果是片面的,不仅偏离了改革的初衷,而且产生了社会矛盾。
因此,殡葬改革作为社会治理内容的一部分,需要地方根据当地社会条件制定适应当地的治理路径。
许多人非常关注殡葬改革的法律基础。殡葬改革的实施是建立在殡葬法律的基础上的。然而,我国殡葬改革法律存在缺陷,造成了殡葬改革的困境。在法律规定层面,《殡葬管理条例》的一些规定过于笼统,有很大的解释空间。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民俗与制定法的不可通约性日益显现,导致不良社会事件。笔者认为,“制定法”与“习惯法”之间的冲突过程,本质上是殡葬改革政策与传统殡葬习俗之间的社会适应过程。
殡葬改革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一些地区呈现出重现行、轻传统、轻群众、重行政、轻法治、重形式、轻内容的特点。在实施中,为了实现上级制定的目标,下级往往会制定脱离社会基础的改革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殡葬改革目标与社会基础之间的不适应也会冲突很多。
事实上,殡葬改革中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土葬”与“火葬”之间的冲突,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直观量化的火化率,这对墓地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目前,我国公益墓地建设质量较低,原因是殡葬用地规划严重缺失、专项资金短缺、建设标准不足。部分地区公益墓地收费超标、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独立收费项目、价格不规范,经营中存在非法销售、管理不规范、非法扩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