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与民生计划有关。殡葬改革不仅是以人为本、造福民生的社会工程,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推进农村墓地山建设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消除葬礼习惯、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许多地方密切关注规范殡葬秩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风俗习惯转变的起点,创新节约土地的生态埋葬方式,实施村级公益草坪生态墓地建设。
实施村级生态墓地建设,使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回归理性,走上农村殡葬改革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不仅为农村生态墓地建设的实施提供了示范,而且为农村找到了骨灰处理的可行途径。
近年来,农村地区也积极探索骨灰处理,部分地方也尝试建设镇级骨灰厅储存骨灰。
说实话,从长远来看,建设镇级骨灰堂是节约土地资源的好方法;但对于目前的农村形势来说,这仍然不是一个好方法。
首先,“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中国丧葬文化中“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不能一说改就改,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需要几代人。
其次,很难筹集到建设和管理城镇骨灰堂的资金。众所周知,很多城镇不容易筹集到建设和管理城镇骨灰堂所需的巨额建设和管理资金。事实上,虽然一些经济相对较好的城镇已经建成了骨灰堂,但也有很多城镇拿不到资金,至今还没有建成骨灰堂。
问,一个没有资金保障,管理肯定不好的骨灰堂,谁愿意把祖先的骨灰存放进去?另外,不要说不愿意就是愿意,很多城镇没有地方存放!
因此,我们悲伤地看到,一些地方的骨灰被埋葬了,所以随机埋葬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不仅没有节省土地,而且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导致农民抱怨。
虽然乱埋现象与农民“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很大关系,但也与未处理好骨灰的地方有很大关系。农村生态墓地的实施不仅解决了骨灰的处理问题,而且重要的是解决了“入土为安”的概念问题,农民非常愿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