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有很多种祭酒,如哭祭、文祭、焚祭、献祭和酒祭。其中,焚烧祭品也是重要方式之一,即在不同的时间点,通过焚烧明币、明器、纸扎等方式。常见的民间有燃烧七天燃烧百日和为周年纪念而燃烧。
烧七是指从死者去世之日起,哀悼者每隔七天去墓地烧纸祭奠,直至77年7月49日。烧百日是指在亲人去世后的百日举行追悼会,以此类推。烧周年是指为期一年的烧祭,二、三周年也有同样的活动。
烧纸祭奠除了集中在上述丧期外,也散在其后的其他日子,如死者忌日、各种节日等。不同的烧纸祭祀意义略有不同。比如丧葬时期的烧祭,大部分是对死者和鬼魂的祭祀,而后来的烧祭,大部分是对祖先的祭祀。
在众多阵亡将士纪念日中。5月7日和三周年纪念是庄严的,俗称五月七日和三周年,不烧就不完整。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火烧七周年和三周年两个祭日,以了解民间祭奠仪式。
“烧器”又称“器”、“斋器”、“李奇”、“齐琦斋”,是民间常见的祭酒习俗。它的大致内容是:死者起初死亡后的四十九日内,亲属每七日举行一次斋戒会,向死者献祭,前后共七次的习俗。做七件事起源于时间、地点和事物的概念。有一种说法是源于灵魂的聚散。
在先秦时代,即生命之始诞生,以七日为蜡,一蜡一魂成,七月四十九日备七魂。因此,当你在生命开始时死去,你会在一天内失去你的灵魂,你会在七天内死去。所以有每七天烧纸作为禁忌的习俗,叫做烧七。
“犯七”又称“犯天七”,指烧七之日逢“七”(当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的情况,丧家要到坟上祭拜,烧纸钱,插纸旗。有的地方在三七时犯七,还有特殊的礼俗,即准备21面小纸旗,一把纸制小雨伞,插在新坟上,并带一小桶水,用手向坟的四周泼洒,口呼先人尊称,道:“风来旗内裹,雨来伞内躲。”有的地方凡遇犯七,便要按死者岁数插相应的小纸旗。
“摸七”是指当烧七日逢“八”(当月的初八、十乂、、二十八)的情况,孝子要到坟上先烧纸祷告:“带你回家”,并将随身带来的芦柴放在地上拖至家里,烧七后再将其拖到坟地,意为送亡亲灵魂回墓。
此外,有的地方对各七的时辰和人数也有一些规定,如头七上午十一时,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后推迟半小时左右。参加烧七人数要一次比一次增加,参加烧头七者,每七均要参加,如一次缺席,则被视为不吉。
烧头七时,对是否能参加烧到七七的人要充分估计,烧头七人数越少越好。在这七个七中,以五七较为重要,所以有“五七为大七”、“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