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诗文多,每一个节日,无论其内容、意义如何,都是一场文学盛会,清明节也不例外。
清明习俗一:祭扫。
说到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扫墓。关于扫墓,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得非常详细:
在郭门外,谁哭了?
风吹荒野纸钱飞,古墓春草绿。
唐梨花映白杨树,充满生与死。
寂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回去。
据报道,扫墓的习俗起源于秦朝,但当时并不一定是在清明节隋唐时期,这一习俗已完全定型,成为清明节的核心内容。今天,这种习俗保持不变。许多家庭仍然选择在清明节前后祭拜死去的亲人,表达他们的悲伤。
清明习俗二:插柳。
此外,每次清明节,每个家庭都会折叠柳枝,插在自己的门楣上。当你去郊区扫墓时,每个人都会在衣服上插柳枝。这一幕就像清人杨云华的诗:
清明时刻,今天,我听到沿街卖柳条。
相邻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究其原因,或者因为清明祭扫不仅要祭拜祖灵,还要防止鬼鬼祟祟的入侵,所以要借用据说有驱邪作用的柳枝。这样,戴柳插柳往往成为祭扫祖坟的必备装饰品。相反,他们不尊重祖先,轻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浩首的劝诫,重者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诅咒。
清明习俗三:吃寒食。
唐人张继《长门即事》曾描写苏州清明:
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试吴门窥郡郭,清明节有轻烟。
可见清明节不动炉火,避免吃热食,所谓清明不冷食,冰雹满地。
那么,古人在这种人们遵守的习俗中吃什么呢?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枣饼、小麦蛋糕等;在南方,大多数是青团和糯米糖莲藕。虽然人们不像以前那么注意,青年团作为祭祀的功能也越来越弱化,但它粘稠的口感仍然吸引着人们排队购买。
当然,清明节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清明习俗四:郊游。
梨花风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清理干净,万株柳属流莺。
宋代吴维新的《苏堤清明即事》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郊游的盛景。
可以看出,古人把祭祀和娱乐结合起来。因为祭祖要去郊区,他们可以在祭祖后郊游。此外,他们经常把这种郊游作为清明节的亮点,这使得庄严恭敬的清明节增加了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世俗内涵。此外,古典小说中的许多爱情故事在清明节一见钟情。白娘子和徐贤就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