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中国传统宗教也悠久绵远。在中国传统宗教的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祭祀,它是伴随着神灵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们希望各种神灵在支配自身运动时能有利于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将好的礼品奉献给神灵,以期实现这种愿望,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祭祀的习俗。从本质上说,祭祀活动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致敬。祭祀在中国人头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戌」的说法,并将其作为五经之要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所以大凡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山川五祀、四灵人鬼等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这些宗教祭祀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众心理长期流传,在佛教的寺院生活中也渗透着这种俗世的习俗。
传承文明
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祭扫习俗也需与时俱进。网络祭奠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的现代的、科学的方式。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
促进和谐
网络纪念馆是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和沟通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激励后代
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寺院的祭祀活动,在早期的佛教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即便到了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时,也没有提及祭祀活动和祭祀之礼。从寺院清规条例中,能够见到祭祀活动的记载是元释德辉禅师的《敕修百丈清规》。在《敕修百丈清规》中,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活动是祝圣、国忌(帝王、皇后忌日)、祈祷、达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历代诸祖忌。自此以后,寺院就将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与自己的佛事活动互相联系起来,不仅每年在诸佛、菩萨的忌日大作道场,举行带有佛教特色的祭祀仪式,而且把中国传统祭祀中经常举行的、影响长远的祭灶活动,也列入寺院的活动之中,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祭祀风俗。
我们上面已经说明,寺院的祭礼活动十分频繁,因此,不可能将其一一叙述,这里,我们仅仅选择与中国传统祭祀活动密切关联的祭祖与祭灶进行叙述,以便通过这种两祭祀活动,了解佛教是怎样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