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承民俗
但是,清明祭扫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近年来,一些文明的丧葬一条龙服务、祭扫形式,如海葬、树葬、花葬等,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接受,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地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当然,只要是真心哀悼,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但是,近年来一些祭扫的歪风邪气,却着实令人担忧。比如,有人为了表达对祖先亲人的“孝心”,买一些纸糊的别墅、汽车、电脑、手机到先人的坟前去焚烧,甚至还有人在先人墓前烧纸扎“三陪小姐”和制作精美的“冥币美元”。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本身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健康内核。如果我们把它搞成了糟蹋财富的浅薄比拼、炫耀地位的无聊竞赛,那么,这些纯洁朴实、饱含真情的祭祀缅怀活动,就会显得浅薄虚伪,原本淳朴的民风民俗也会扭曲变形,遭人厌恶。
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报死",因为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旧时重庆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中国悠久丧葬一条龙服务祭扫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形成、民族文化的丰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尽哀的具体表现。而今,我们迎来了一个可以享受法定假日的清明节,这个节日到底怎么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特别是要对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西方的节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的一些年轻朋友们说一句:如果一个中国人失去了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你又怎么能够指望从浅薄无知、数典忘祖和崇洋媚外的泥潭中拔出脚来呢?
后,就用我的一篇博客文章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人家过节办喜事,你买鞭炮到人家门口去放,我没有意见,你能否自家过节办喜事时,也买几个鞭炮到自己家的园子里热闹热闹呢?当你拿钱买鲜花到别人的祖坟上去磕头的同时,能否也买束鲜花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祭奠一下祖宗呢?哪怕是上炷香、叩几个响头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