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这一天,重要的风俗就是到祖先亲人的墓地坟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培土修墓,祭奠扫拜。清明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至于“清明”二字的由来,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这段时间我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到丧葬一条龙服务业的业务员要时刻体会丧户的心情,业务员应在通过介绍业务中安慰,抚慰家属。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下洽谈业务能得到更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在引导家属帮助家属治丧的前提下从中赢得经济利益,不要不经济利益放在一位。因为每一个家属来到殡仪馆的时候心情都是十分沉痛的,我们一句关心的话也许就能让家属心怀感激从而配合殡仪馆的工作,当然,一段不当的言辞甚至会激怒家属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所以丧葬一条龙服务业务员如果通过介绍业务中安慰、抚慰家属,在建立良好的关系下洽谈业务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现在行业的服务公司越来越多了,所以殡仪馆已经不能用以前垄断式的经营模式运作下去了,否则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殡仪馆只能充当火化这一项的垄断了。这次实习所在的殡仪馆应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馆内已经打出全国丧葬用品低价的口号了,而且在丧葬一条龙服务业务员方面做的就不怎么好了。对销售对象没有一定的了解,不了解哪些人需要,购买之后提出的要求。作为一个业务员了解这些是基本的。这样的话,就能分析客户的要求和比较自身在同行业中的优势。服务公司的特点是什么,殡仪馆的特点是什么,价格方面的优势,和服务方面的劣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服务项目因为什么比同行高。比较工作,这也是再次的认识自己的服务项目,认识自己的特点。如何说服客户购买你的产品,那么就要靠自己对自己产品的认识和把握。简捷地表达产品特色是业务人员必须做到和具备的能力。
寒食节与清明
那么,这个原本表示气候变化的节令如何演变为一个祭扫的节日了呢?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纪念介子推而禁烟火的寒食节。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带介子推等人流亡国外,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大赏追随自己的部下,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作了首《龙蛇之歌》,就躲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听了《龙蛇之歌》幡然悔悟,派人请介不来,就下令放火烧山,逼他出来接受封赏,没想到介抱在一棵树上被火烧死。晋文公很难过,下令百姓从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寒食,不得生火,寒食节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载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东京梦华录》:“寒食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不过,有学者研究指出,《左传》、《史记》均无介子推被焚事,而禁火之事则源自周代古制。据《周礼》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所以要禁烟火,是因为主管春季的帝神皆属“木”,“木”惧“火”,故为之禁火。如此说来,寒食节似乎又不是扫墓的源头。那么,清明祭扫的风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以为《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岁时·节庆》的一段记载较为可信:
清明,起初它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讨伐,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上歌颂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书·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明”。为此,周朝在制订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物候又明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到了秦代,秦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后来汉承秦制,洛阳诸陵都以晦(初一)、望(十五)、二十四节气、伏、社、腊之日上饭。就是说,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日子,都得去陵墓上祭奠,礼仪繁褥,劳民伤财。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公布了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话,使之永为常式”。由于寒食与清明相近,清明又是历来“上饭”之日,所以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